生死事大 |
《中观四百论》
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
壹|死亡并不神秘
受传统文化影响,
人们习惯于对死亡的话题讳莫如深,
闭口不谈。
难道不提死亡,
我们就会活得更通透吗?
死亡真的是一个不能触碰的禁忌话题吗?
那么有朝一日当死亡来临时,
我们又如何能做到坦然面对?
在佛教看来,死亡其实并不神秘,
关于死亡的功课,
我们在活着时就有必要了解清楚。
贰|死亡的定义
死亡学对死亡的定义,
有很多不一样的说法。
其中比较权威、比较公认的,
是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结论,脑死亡,
对疼痛或电击等外在打击没有反应,
瞳孔扩大、对光没有反应,
心电图保持平衡、没有波动,
没有呼吸、脉搏,心脏停止跳动等。
但很多实例证明,
哪怕某些人具备了,
临床医学对死亡的所有定义,
却能在十几个小时或几天以后苏醒过来。
不但苏醒过来,
而且对医生和护士在抢救过程当中的对话,
以及其他事情了如指掌,
说得清清楚楚、一点不差。
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在那个时候,
人的精神并没有停止工作,
还不是真正的死亡,
只是一种昏迷和休克。
所以,迄今为止,
人们对死亡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切定论。
叁|怎样算是真正的死亡
佛经对正常死亡的大致过程,
一般是这样描述的:
绝大多数人的眼、耳、鼻、舌、身,
会依次停止工作,
首先,是眼睛看不见东西,
眼前一片漆黑,
此时还可以听到声音;
之后,耳朵也停止工作;
直到最后五种感官,
都不工作、都归零了以后,
只有意识还没有归零,还可以思考问题。
由于每个人的个体差异,
感觉也有所不同,有的人会感觉很痛苦。
不过几分钟或几秒钟后,
意识也开始停止工作。
首先是属于嗔恨心的意识活动停止,
然后是属于贪欲心的意识活动停止,
最后是属于痴心的意识活动也停止。
停止的时候虽然看不到外界的光,
但内在会分别产生白光、红光、黑光。
最后进入到一种昏迷的状态当中,
什么也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死亡。
肆|意识停止后会发生什么
此时的昏迷,
与平时生活当中的昏迷不一样,
不但深度更深,
而且不可逆转,不能再重新复活。
在昏迷状态中,会停留几个小时,
乃至一两天或几天。
昏迷时,眼耳鼻舌身,
以及意识都停止了工作,
但末那识与阿赖耶识仍然存在。
从凡夫直至八地菩萨之间的所有生命,
其末那识与阿赖耶识都不会间断。
但真正的修行人在这个时候不是昏迷,
而是安住在修行的状态当中。
伍|佛性在死亡中显发
佛教认为:
每个众生的心中都有佛性,
但因为被各种杂念覆盖了,
所以无法证悟。
在死亡之后的某个短短的时间当中,
所有的意识、我执与感官都停止工作,
所有的外在干扰也随之而停止,
这时佛性就可以显发出来。
就像空中云开雾散,
就能看到蓝天,
或者像人飞到月球上的时候,
没有任何声音,
万籁俱寂、异常宁静的状态一样。
在这个境界中,
就能证悟法界,就能明心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