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慈善报恩--慈善感悟
欢迎您! 个人中心 退出
慈善报恩
不管世界怎么对你 都不要丢掉一颗俱足大爱的心详细>>
慈善感悟
此身只为慈善来 专访陕西省慈善协会会长刘维隆

一切如来心网:http://www.yqrlxjs.com  时间:2020/4/22 20:28:55 来源:网络  点击量:1220



刘维隆会长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李济慈)9年前上任伊始,有人将他身向全体与会者的深情表达提炼为“此身只为慈善来”的豪迈之志;9年后在他即将卸任转身之际,又有人道出“无缝对接再向前,慈善旗帜永相传”的感慨之句。

2019年元旦,陕西省慈善协会会长刘维隆接受了《慈善公益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对9年来以至更长时间的慈善人生做了一番细致的梳理与回顾。
作为一个从“人民公社”到“公家高炉”,从“政府公务”到“慈善公益”的人生转型跨界者,他平生没有离开一个“公”字,“公”也就此成了他的信念、他的理想、他的人生标识。
记住家门 看清前路
记 者:2011年,陕西省慈善协会第四届会员大会上,您全票当选为省慈善协会会长。上任之初,您有过一番震撼人心的讲话,受到大家的热烈回应。之后您又连任慈善协会第五届理事会会长。回顾9年来的慈善工作经历,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刘维隆:我想将9年来的工作概括为这样五句话,担职时间最长,角色转换最大,自主创新最强,个人收获最丰,虽苦犹乐最爽。
说到角色转换,我从为官到为民,从管理他人到自创、自组、自挑重担,其间切身感受到了基层群众的艰苦与慈善工作的不易。我见到过很多感人的故事、热情的支持与无私的奉献,自然也遇到过一些来自他人的傲慢与偏见。包括我为“慈善桥”项目和有关经费等问题所进行的争辩与抗诉。为了争取贫困地区群众利益与慈善协会生存发展的权利,我曾据理力争,并率先成立了协会监事会,逐年请审计把关,确保制度的执行力与维护制度的自觉性。
我们这些人都是从各级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党员、老同志,经过组织多年培养,经历丰富而初心不改。正像徐山林老会长所讲的,“一不干挣钱的忙事,二不干享福的闲事,要干扶贫济困的善事。”这是我们的缘分,也是我们的福分,因为慈善是一项世人敬仰的伟大事业,是我们每个人心之向往、情之所系的崇高追求。最近,我再次重温了9年前担任会长时的表态发言,“几十年的工作所得和磨练,似乎都是为这个岗位准备的。一路长途跋涉,风尘仆仆,就像是奔着这个事业而来。慈善是我安身立命之所,唯有头顶神明,心怀敬畏,诚心立志,奋身前行,服务社会,事业有成,才能无愧于大家的信任,无愧于肩上的使命。”9年后的今天,我更加感到慈善是我这一辈子最后,也是最好的归宿。“此身只为慈善来”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信念。她已经融入了我的血液、生命和行动。陕西慈善协会一班人与我一样感同身受,大家多年来同心同德,相互支撑,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慈善生涯中,共同走过难忘而有所成就的历程。
说到心路历程,我将9年的工作归纳为四点:创新为要,八方求索,虽苦犹乐,爽意自为。多年来我会时常自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家门,看清前路。我的人生有两大阶段:做过知青与炉前工,在农村和工厂22年;又在从政路上走了22年,历经县、市、省环保、财政与人大等5个岗位。从基层到机关,从山区到城市,从公务到公益,从来离不开为公、为民服务。两者在我身上一脉相承,使命相传。
回顾9年来的工作,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人才与团队的可贵,这是成功路上第一位的财富。有什么样的人才与团队,才能干成什么样的事业。在工作中,我只是做了一些决策设计与目标管理,对重点关键问题做了一些统筹调度。而我们的团队人才济济,无论是精神作风、自主创新还是协作执行,都显示了强大有力的特质,对陕西慈善的繁荣与发展他们功不可没。
转型升级 创新发展
记 者:您任职的9年,也是陕西慈善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的时期。您如何评价自己这些年来的工作?
刘维隆:我任职9年的主题词是“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陕西当代慈善事业走过了23个年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的慈善需求不断增强,大众慈善意识不断提高,特别是2016年《慈善法》的颁布实施,使慈善事业进入了一个快速而又规范发展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创新则无发展,无发展则必落伍。
我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就是要靠学习创新来引领,效能公信做保障。9年来,我们在扶贫济困、文化建设、项目实施、平台打造、网络慈善、志愿队伍、实业突破以及团队建设等方面都有了丰富收获,理念新了,格局大了,路子宽了,团队强了。
细致分析陕西慈善多年来的探索发展,可以归结为5方面内容:
一是慈善领域从“小慈善”向“大慈善”发展。不仅要有扶贫济困,还要有更多社会公益活动。比如我会现在搞的文化建设与教育建设,还有如“关爱老人”“关爱儿童”这样的“一老一小”项目,“爱我母亲河”“守护大秦岭”这样的“山河”项目,还有“关爱知青、老兵、复转军人”等社会项目,都极大拓展与延伸了慈善领域,形成了慈善事业的大格局。
二是慈善行为由传统物质救助向物质救助、人文关爱和社会治理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以前我们会筹点钱,搞点米面油送给贫困户,现在则是把文化建设、精神文明与社会治理融入慈善之中。比如我们实施的慈善文化八大工程,共募集2600万元善款在大、中、小学开展慈善文化教育,用“爱”塑造学生心灵,用“善”培养学生行为;募集4600余万元实施“关爱儿童”项目;募集近2000万元创建“慈善老年大学”;募集1000多万元创建“慈善社区”以及发展壮大慈善志愿者队伍,开展慈善义工服务等,这些都是以人文关爱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慈善纳入社会治理范畴。
三是慈善筹募手段由单一化发展为多元化、科技化的慈善资源总动员。我们通过不断建设及提升平台,开展联合劝募,形成“五位一体”格局。尤其是线上募捐,成为陕西慈善的一大亮点。2016年至今,我们在网络发起筹款项目2545个,网筹资金达2.65亿元。
四是行善主体从少数人的精英慈善向大众慈善、社会慈善发展。通过广泛传播慈善文化,培育大众慈善意识,激发社会慈善热情,陕西已成为一块名副其实的慈善沃土、热土。我省慈善志愿者已达50.05万人,在社会扶贫网注册的爱心人士达361.5万人,参与网上捐赠的爱心网民达1200万人次。
五是慈善组织治理从过去的以行政管理为主向政治、法治、自治、德治、智治等“五治合治、五力归一”的综合治理方向发展。
与穷结伴  为贫而善
记 者:陕西慈善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刘维隆:我曾经说过,慈善就是扶贫,扶贫就是慈善。慈善就是要与穷结伴,为贫而善。多年来,我们努力研究与探索扶贫工作,以民众所愿、政府所忧、社团所能、持续长久为切入点,积极开拓新时代慈善扶贫的路径和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将脱贫攻坚作为慈善工作的中心任务,截至目前已累计募集慈善款物42亿元,实施项目1万多个,帮扶困难群众逾千万人次。我们的具体扶贫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设施扶贫,投入近3亿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慈安桥4895座,解决了300万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困难。
健康扶贫,组建医疗、药品器械、志愿者3大联盟,募集资金、医药器械价值3.66亿元实施慈善项目;承接省民政厅2500万元实施“救急难”项目;引进中华慈善总会药品援助项目价值26.97亿元,为15240名贫困患者发放药品。
教育扶贫,投入3亿余元实施扶智助学项目,帮助15.93万余名大中小学生完成学业。承接恒大集团3亿元善款,在贫困县建设中小学校。今后,我们还要将项目向下延伸,开展农村学前教育。
产业扶贫,我们与省扶贫办合作募设7600万元“扶贫基金”;“脱贫激励计划”募集2308万元,促2.3万户贫困户发展生产;与省工商联合作实施“万企帮万村”项目,帮扶93个贫困村、11983个贫困户脱贫。
社会扶贫,我们投入2.34亿元实施春节、六一、重阳节救助项目,救助贫困家庭、儿童及老人161万户(人);募集善款6248万元,用于关爱企业困难职工、老知青、抗战老兵;募款3500万元用于省内救灾。
助残扶贫,我们投入8500万元,为2万余例肢残患者施行矫正手术,并提供适配器具和技能培训。
助老扶贫,我们投入8600万元开展“安老扶孤”项目,对80岁以上贫困老人实施“一元关爱”计划;投入1860万元实施扶贫养老项目,捐建96个扶贫养老中心。
关爱儿童,我们投入4661万元,实施了525个关爱儿童项目,使11.6万名留守儿童受益。
关爱退役军人,我们与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合作募设7040万元的 “关爱基金”,以帮扶贫困退役军人。
信托扶贫,我们动员35家金融企业捐资472万元建立信托扶贫基金,撬动扶贫信贷5000万元,为全省近千个贫困户提供信贷抵押。
在脱贫攻坚合力团行动中,我们担任丹凤县合力团团长,带领20家社会组织,落实1301万元资金,实施41个精准扶贫项目。此外,我们还将着手为“后扶贫时期”的工作夯实基础,以保证扶贫工作的长效。
实业三“创”  源于三“自”
记 者:多年来,陕西积极发展慈善实业,产生了一批如“爱为宝”式的成功项目。请您谈谈当初的决策动机和目前项目开展的效果。
刘维隆:有一句话概括得很好,“废旧衣物一张纸,节俭环保献爱心”。我们慈善组织不仅要向社会募捐款物,实施慈善救助,还要不断扩大慈善资源、拓展慈善领域、提高造血功能、进行转型发展。这就需要发展慈善实业,走自我发展壮大之路。
做实业需要“三创”,即创路、创业、创新。而陕西慈善实业一直是在“无人区”中摸索,没有什么现成的模式可供参考,所以就要有“自觉、自主、自闯”的精神,“自编、自导、自演”的发展思路才行。
2014年,我们去新加坡考察学习,看到了他们“爱心店”的模式,启发很大。当年我们成立了“陕西慈善发展与国际交流中心”,主要任务就是积极稳妥地发展慈善实业。2015年我们开始实施“爱为宝”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项目,至今已建成年处理3000吨的旧衣物加工生产线,放置“爱为宝”回收箱5239个,全省已累计回收废旧衣物9804吨,经分拣消毒处理用于救助的衣物达30.8万件套。同时,我们与陕旅集团合作实施了“爱为童”儿童探索博物馆项目;联合中华慈善总会及公益组织筹建“中华长安慈善园”,创建集养老、关少、慈善交流合作三位一体的培训赋能基地。今后,我们还要将“爱为”发展成一个系列项目,现在我们有了“爱为宝”“爱为读”“爱为童”,将来还要有“爱为老”“爱为小”“爱为康”等一系列创新的慈善品牌,使我们的慈善爱心园百花盛开。
通过2019年第七届中国深圳慈展会,我们看到以企业方式运作慈善项目、与金融合作发展慈善项目、以市场方式配置慈善资源已是当前慈善发展的三个趋势。目前我们的慈善实业体量还小,但终会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文化为源  慈善有根
记 者:陕西慈善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慈善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理论研究方面有西北大学慈善研究院作为坚强后盾;艺术宣传方面有省慈善书画研究会、省慈善志愿服务艺术总团作为形象代言;文化普及方面有“慈善文化进校园”等品牌项目。您主持建立陕西慈善文化的立体构架是出于怎样的考量?
刘维隆:慈善文化是慈善事业的基石,传播慈善文化是营造社会慈善环境、培育全民慈善意识的奠基工程。我们以八大工程开辟慈善文化传播新路径,正是为了提升慈善事业的文化生产力,使之成为慈善动力之源、树德育人之根、精神力量之魂。
老会长徐山林同志十分重视慈善文化传播事业,从2009年就试办《善天下》期刊,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后经努力正式批准办刊,近些年在树德立善、创新办刊的思想引领下,立足陕西,面向全国,取得长足进步。老会长与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原主席雷珍民先生共同创立慈善书画研究会,团结一大批书画界人士,以书画募捐所得2000多万元,建设164座慈安桥、三所学校,开展书画普及和助学活动,受到社会广泛赞誉,成为陕西乃至全国文化界慈善公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2年,我们以《慈善读本》为载体,开展了“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9年来,从10校试点到千校推广,已实现了全省覆盖,5000多所学校、300万中小学生参与其中,成为慈善的“种子项目”“基因工程”。
我们联合陕西省高教工委,在全省高校实施“阳光行动——慈善文化进大学”项目。每年组织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利用假期深入贫困山区扶贫支教,有效实施了数十个产业、教育、健康、文化扶贫项目,开展了科技、环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多项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发挥了巨大作用。
我们建立了四级联动宣传机制,省协会设立宣传部、网络信息部,市、县协会设宣信部,乡镇设慈善信息员。省协会官网升级改版,各市、县协会新建网站,建立工作微信群,形成了慈善宣传融媒体矩阵。
我们加强了慈善书画研究会与文化促进会,以书法、绘画、摄影、诗文等形式将慈善文化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我们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传播慈善文化,成立慈善志愿者艺术总团,下设编创、音乐、舞蹈、戏曲、朗诵5个分团,常年深入市县巡回演出;组织慈善志愿者文艺团队进社区、进村庄;每年组织慈善文艺汇演,以展示慈善成就。
我们面向社区老人开办“慈善老年大学”,截至目前已开办153所,开设时政、国学、音乐、书画、养生等课程,统一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组织专业人士授课,学员免费入学,为老年人搭建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善的平台。
我们与西北大学联合组建了慈善研究院,8年来已建立“慈善文化研究文库”,举办“慈善文化大讲堂”,出版理论研究专著,发表近百篇慈善研究论文,每年设10个科研项目对慈善公益课题进行研究,为慈善实务进行理论指导。每年,我们都举办国内或国际慈善高峰论坛,开展“中华慈善日”主题活动,为“一带一路”倡议注入慈善公益活力,为助力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各美其美  天下共美
记 者:在您的任期里有几件很有影响的事,其中之一就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倡议,设计并开展了“丝路慈善”活动。“2017丝绸之路国际慈善公益合作与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搭建慈善组织交流与合作平台作出了具有开创性的贡献。还有近期举办的“‘一带一路’三秦大爱•和平使者欧亚万里行活动”,团员们以100天、数万里的行程穿越欧亚大陆,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彰显中国情谊。您如何评价“丝路慈善”的价值?
刘维隆: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提出建设“一带一路”伟大构想,旨在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建设“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是基础。因民心相通,故慈善可行,同道而相益、同心而共济。
我常常思考“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文化依据,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理论基础。费孝通先生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天下共美的方式就是和平、发展与慈善。慈善是人类的本源与本质,是各种宗教、各种文化中最为崇高、最为普及、最能接受的文化共识。因此,“丝路慈善”大有可为,大有空间,前景无限,是彰显中华文明连结丝路民心,促进丝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对此,我们要自觉主动地取得话语权、行动权与制高点。
2017年,我们联合中华慈善联合会、中华慈善总会举办了“‘一带一路’慈善高峰论坛”,邀请了丝路沿线300多名国内外慈善公益机构的专家学者、实务精英。主论坛商讨重大课题,分论坛荟萃发展成果,高端对话进行互动交流,受到了国内外30多家媒体的关注,80多家社会组织宣布启动“中国社会组织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行动(2017-2020)及丝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建设计划”。同时,我们也十分重视与丝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2019年,我们与陕西英才协会等合作开展了“‘一带一路’三秦大爱、和平使者欧亚万里行活动”,邀请30余名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及书画家将篆有“三秦大爱,和平使者”的秦岭石雕熊猫送抵俄罗斯、意大利、德国等24个国家的主要城市,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与文化交流。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华文明的代表地,我们理应践行这一使命。
“三才”俱善  方为至善

记 者:2018年8月,省慈善协会启动了“秦岭生态环保志愿行动计划”,使秦岭生态保护工作在慈善领域有了具体的内容、措施和目标,同时也开启了陕西全省秦岭生态保护的序幕。经过一年多时间,目前活动开展的情况怎样?效果如何?
刘维隆:秦岭西连昆仑,中分长江黄河,是中国的“宗山”,华夏的“祖山”。秦岭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是上天对华夏民族的慷慨馈赠。秦岭作为“中国之肺”,具有重要的意义。
冯友兰先生曾讲到过“人生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慈善事业的境界应是从道德境界走向天地境界的过程。可以这样理解,与人为善,其乐无穷;与地为善,其惠无穷;与天为善,其妙无穷。天地人者,古称“三才”;“三才”俱善,方为至善。也是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本意。其中的“立心”便蕴涵了对天地的敬畏之心,“参赞”之心,即是朱熹所言“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天也;既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唯是如此,才能有“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大情怀,“天人合一”的大理念,使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之上、天地之间。
2013年,我们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与环保组织及沿河五市区志愿者一道开展了“爱我母亲河”渭河环保大行动。2018年8月,我们组织开展了“我是一棵松,保护大秦岭”志愿服务活动,牵头组织秦岭地区6个市15万余名志愿者进山捡拾垃圾,开展保护大秦岭、保护秦岭四宝、保护一江清水供北京的宣传活动。同年12月,我们与生态文化保护基金共同举行“2019大秦岭生态文化高峰论坛”,就秦岭生态与陕西发展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我们号召地处大秦岭地区的各省市社会组织联合起来,为保护大美秦岭尽心出力。我们已向全社会发出倡议,编修《秦岭志》,设立《秦岭志》编修慈善基金,向社会募捐并成立联席会议,与地方志办和秦岭地区公益组织一道促进这一浩大工程。
科技为善  合力致远
记 者:陕西慈善不仅有辉煌的历史,也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尤其是在“互联网+慈善”方面,其发展速度与骄人成就令人惊艳。您曾说过,“陕西慈善事业最大亮点就是互联网+慈善。”这点在历年“99公益日”活动中都有充分体现,尤其是今年的“99公益日”活动,全省共有超过250万爱心网友捐款,捐款总额达到1.192亿元,在公募机构公众筹款排行榜中一举夺得全国第五名的佳绩。在您看来,陕西网络募捐取得巨大成功的深层次原因有哪些?
刘维隆:我认为“互联网+慈善”不仅是慈善募捐的一种新兴手段,创造了全新的行善方式,更是传递了现代慈善的宏大理念,特别是调动了广大青年参与慈善的热情,为现代慈善事业提供了创新发展的大平台。互联网、区块链以链接一切的优势将慈善需求与社会爱心互联互通,开辟了慈善文化传播的新路径,开发了大众慈善的新动能,打造了慈善募捐的新业态。我们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
自2016年始,我们先后入驻多个全国性网络众筹平台,策划公众乐于参与的众筹项目。腾讯“99公益日”活动中,我们在周密制定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深入市、县巡回宣讲培训,联合全省慈善组织和扶贫部门、退役军人事务管理部门共同发动,将慈善众筹与包村扶贫紧密结合,动员包村扶贫单位从脱贫需求出发,发起网上众筹项目,省慈善协会给予1:0.5的配捐,激发了包村扶贫单位干部职工开展网络捐赠的积极性。2019年“99公益日”期间,我们发起项目726个,省内外120万爱心网民参与捐赠,3天网上筹款1.19亿元,全年网上筹款1.73亿元。其中“爱心超市扶志”“脱贫激励计划”“扶智助学”3个项目筹款均达到1500万元左右,助建扶贫爱心超市2053个,激励16488个贫困户发展生产,资助贫困学生8451名。4年来,我们联合市、县慈善协会在网上推介筹款项目2254个,共有1200万余人次参与捐赠,网络筹款2.65亿元。目前,我们的网络筹款工作已形成常态化机制,由过去单一的“99公益日”短促突击转入常态化运行。2019年月至11月,平均每天筹款52.3万元,从而荣获中、省网信办“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奖”。
推广运行社会扶贫网。我们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承担了中国社会扶贫网在陕西全省的推广运行工作。我们紧紧抓住需求端与供给侧两个端口,依托驻村扶贫干部组建了共27902名信息员的队伍,组织120.6万建档立卡贫困户登陆发布需求,动员361.6万爱心人士注册帮扶。目前,我省在“社扶网”上的注册用户为485万人,贫困户发布需求53.04万件,有效对接49.3万件,帮扶对接成功率达93%。国务院扶贫办推广了陕西经验,被授予“互联网+社会扶贫最佳突破奖”。
总结起来,我们在互联网慈善方面有四个创新:一是科技为善的理念创新。2014年,我们赴京学习在现代技术赋能的条件下如何走网络慈善之路,开辟慈善事业新业态;二是大众慈善的路径创新。要真正做到全民慈善、人人慈善,就要学会换道超车,用“互联网+”的理念来发动广大群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热情与活力;三是团队人才的培养创新。我们不断创造条件,招揽人才,并予以激励和培养,使之成为骨干;四是大联合办大事的机制创新。我们上与国务院扶贫办社会扶贫网、腾讯等几大讯息平台合作,得到技术力量支撑,下与市县慈善协会合作,加强培训力度,同时借助晨希公益援助中心等平台,以形成合力制胜、机制致远的格局。
百年老店  久久为善
记 者:您曾写过一首《红叶吟》,其中“以身报春晖,至落情难休”的词句给人印象深刻,显示了老骥伏枥,矢志不渝的慈善情怀。再过几天您将卸任会长一职,此时您对陕西慈善的未来有着怎样的期望?
刘维隆:前面我说过,角色转换是我人生中的一种常态。我当过知青,当过钢铁工人,在陕南贫困山区当过县长、书记,在商洛地区当过专员,在省里做过环保厅长、财政厅长、人大副主任。这些出自泥土与冶炼的历程使我能够看到贫困群众的希望与需求。他们呼唤慈善,希望也应该得到救助。我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工作,尤其是退休后成为慈善协会会长,更让我有了加倍努力的条件,当然,与群众的期望还差得很远。好在还有优秀的接任者,陕西慈善事业依旧会稳步向前,大有作为。
谈到对陕西慈善的期望,首先“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我们还处在初级探索阶段,慈善永远在路上,我们与先进省份先进单位差距还很大,前面的道路还很艰巨,要防范思想松懈,故步自封和各种风险。我们的目标和方向,可以归结为“提升三力”、建设“四型”组织与“五大愿景”,力争打造“百年老店”。就是不断提升慈善文化的感召力、扩大慈善组织的影响力、增强慈善事业的生命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效能型、公信型”的慈善组织。
我们的团队9年前就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归结为:“让更多的好人拥有行善的平台;让今天的雷锋找到自己的团队;让贫困和不幸得到爱心的关怀;让慈善文化滋润公众的心灵;让我们的社会充满灿烂温暖的阳光。”记得早些年我撰过一副对联,上联是“视远唯明谋宏篇”,下联是“力透业兴为百年”,横批是“久久为善”,算是我的一点寄语吧。

友情链接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
一切如来心精舍@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26879号-1
艺术设计:金刚手艺术工作室 技术支持:众旺互联石家庄网站建设